春秋时期是一个非常富裕的时代所谓礼崩乐坏,社会剧变,人人朝不保夕于是百家争鸣,中国的知识分子在寻找各种问题的答案其中儒家,墨家思想突出,但多为民本论,着眼于人类社会道教是唯一的特殊教义它不是以人类为中心,着眼于整个世界,而是试图解决人们所面临的问题我们成长的背景,无论是认同还是不认同儒家思想,都深深地打上了儒家思想的烙印或许站在道家的角度思考,会有很多新奇的东西
今年上半年回头看了一些春秋战国时期的经典,结合当今社会,贴了一些简单的思考记录。
1.人比人强。
春秋时期,社会经常发生剧烈的变化如果人们对未来感到迷茫,一般人可以问问觉得有能力的人的意见有能力的人可以问更有能力的人的意见,上至最有能力的群体,他们可以互相询问但君主别无选择,只能做出自己的判断
一般有五种怀疑方式:第一种是君主自己的想法和看法第二是部长的意见第三是民众的意见第四是龟甲占卜,第五是易经占卜前三个是人算的,后两个是天算的这个其实很复杂,更何况周易蓍草算法耗时耗力,这些具体方法的搭配和应用也很复杂
比如内部事务,三个人中有两个同意是可行的外在的东西要经过计算和约定就像打仗一样如果自然算账结果不利,人和一致,那么打防守是可以的,打进攻不行
事实上,古代人想出了一个更复杂的科学方法因为认知有限,所以所有的方法都是基于对时代的认知,认为是相对科学的亚罗算法挺有意思的我称之为科学的抛硬币,更有仪式感
人的计算和自然的计算都有局限性比如只能是最接近现在的,不能太大相信大家都看过影视作品中一个高手计算秘密吐血的场景虽然人比天好这句话直到明朝才出现,但类似的道理早已深入人心中国古人早就认识到,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天的智慧和能量更大
我们受过西式现代教育的现代人,总以为一千多年前那个时代的人是无知的,其实不然从他们基于时代的决策机制可以看出,他们的智慧并不一定比现代人差与现代人相比,古代人缺少的不是智慧,而是认知认知的基础首先是知识,其次是学习方法和条件有些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刻板印象是不应该的
西方古代的很多思想都是建立在认识世界和人类的基础上的在东方,几乎所有的理论都聚焦于人类社会,除了道家所以在人类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古代人思考得很深,很有远见,比我们大多数现代人要深刻得多落后社会和群体的决策依据不一定不科学,这应该启发我们相信有限理性
2.认知与禀赋
它是认知信息处理的过程有两个基础,一个是知识,一个是学习方法和条件条件主要包括时间和空间,也就是生活和环境环境很好理解培根提到的四种错觉,其实可以部分类比比如我们的生活尺度是有限的,我们对一个事物的认识只能达到一定程度,同时其广度也是有限的
人类认知的核心取决于禀赋,禀赋决定了认知的理论上限其实禀赋可能千差万别,大部分人可能不高庄三十多岁写《庄子·内篇》,王弼二十出头注释《道德经》现在,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人在论坛上各种帖子的底部留言——太复杂了你能说得简单点吗
人越学越会发现自己禀赋不高我们中国一直是实用主义者,这一点甚至体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思想中当西方人看着海洋的时候,我们考虑的是如何安顿下来这没什么不好,至少各有所长至少我们中国人学的和用的可能是相对匹配的但也因为我们的实用主义,很多领域的认知没有办法加深,浪费了自己的禀赋我们可能更受剧场和洞穴错觉的影响在大多数问题中,责备自己愚蠢可能会更好
3.偏见
和古代相比,在这个时代,学的和用的不匹配可能更普遍因为我们知道的信息太多了而对这些信息的认知基本停留在幼稚时代,也就是小人在大多数方面,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小人物小人的本义是停留在幼稚时代的人在这个前提下,我们会发现日常的讨论或争论是有趣的,但却是不必要的
比如A说农民种田苦,B说工人苦,C说农民还是觉得农民更苦然后双方互相争论我们每天都能看到这样的讨论然后各方举例,说信息其实农民的苦和工人的苦是两回事谁让你比的主观感受能用客观数据解释吗有两类且不说论证过程中个体与整体,局部与特例的混淆这和我们小时候争论玉米糖好吃还是奶糖好吃有什么区别
当你发现荒谬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对这个世界的兴趣成人社会很多地方和小人社会是一样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见,但是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很多烦恼可能就会消失,同时,可能会多很多乐趣我们可以放下成见,与外界相处,做到外化而不内化
4.辩论
大众喜欢说的逻辑自洽,其实是表达的基础而现在很优秀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家的基础都是逻辑自洽因为逻辑是自洽的,虽然谁也说服不了谁,却能让自己的内心接受谁也说服不了谁是必然,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逻辑,但逻辑构建的体系更优越蕙子和庄子关于有用和无用的对话可以说明这一点
惠子告诉庄子,他有一棵大树,人们称之为尊这棵树又长又弯,有很多突起不能做传统的建筑木材,也不能做圆规和直角尺长在路边,木匠走过看也不看就像你说的,大而无用
庄子回答他说:你看野猫黄鼠狼,蹲下来猎食,跳来跳去但它们一旦落入猎人的陷阱,就会立即死去看野牦牛它像地平线上的一朵云一样大它有很多能力,但是它不会打猎你有一棵大树为什么担心它没用把它种在宽阔的原野上,你可以在它的树荫下自由漫步这棵大树不会被砍倒,所以没有什么能伤害它对人没用,哪里会有什么苦处
只要我们认真去读,自然能感觉到庄子可能更出彩为什么因为他能从无用中看出有用,从有用中看出邪恶,思维与常人不同但事实上,他写了这个故事,预设了场景和条件现在我们觉得庄子聪明,有些后视镜在我们这个时代,相对来说,学者都是杰出的学者,著名学者的思想早就被抛弃了惠子说的没道理也有道理我们系统的一部分是主观的尤其是在没有客观结果的情况下
现代中国人成长的环境或多或少都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我们在判断很多事情时自然会遵循儒家思想外在的条件和内在的认知,还有时间和空间的界限,都会影响我们对一个事物的看法所以大部分的辩论都没有意义,无法评价但其中有几条对我们来说是有价值的,因为它们不是辩论,而是通过辩论的渠道或方式表达出来的比如庄子写寓言,主人公往往是孔子,因为在他那个时代,孔子是举世闻名的人物,他只是个卖草鞋的
5.成就
世俗意义上的成就,无非是名声,权力,财富,名利,权力,基本都是外界的反馈,被别人操纵的相对来说,财富相对可靠,你对财产的掌控当然,这也更符合现实主义者的想法
每种理论对成就都有不同的定义和看法比如儒家着眼于人类社会,有三仙说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孙豹叔把李德的功德称为三仙所以才会有天命之说,才会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道教不这么看生活在战国乱世的庄子说知其不可而为之你什么意思面对很多无奈的事情,尽力去做就好了把它们当成生活中发生的普通事情,你就能很好的接受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基本上,我们的思维和维度都打上了必然的印记其实道家的无为只是被曲解了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以平常心去做,顺其自然不然庄子为什么要写书,读书,教弟子
顺其自然很难,因为这违背了我们的教育和人性,需要一定的修养很多人中年以后所谓的顺其自然,只是一种被动的铺地方式,忽略了别人顺其自然的积极一面比如庄子讲的拖尾巴的故事,楚王让庄子做官庄子说他没有浑水里摇尾巴的乌龟那么自由说这话的时候,他是做草鞋的你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那时候各国互相攻讦,很容易官大一死你可以比在农村活得更久当然,这也与他对官场的洞察和他的内心有关,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他写的其他故事中学习到
顺其自然的选择包含了人自身的因素,因为我们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忽略这个因素都是被动放弃我们从状态上也很容易分辨,一个看得见老,一个看得见轻松顺其自然大有作为
加缪的《西西弗斯神话》中的西西弗斯就是一个例子诸神惩罚他,让他每天推着一块石头上山,到了山顶,石头自己掉下来了,于是他每天重复着这件看似毫无意义又无法逃避的事情直到有一天,他开始明白,既然自己的状态是不可改变的,那他就可以无视这一切,他的快乐和痛苦都是他自己的事于是他开始把推石头当成一件普通的事情,诸神的惩罚也就失效了这就是明知自己无能为力,却坦然处之
命运降低了那些顺其自然的人的作用这不就是命运被改变了吗改变命运真的是一个伟大的成就
6.智慧
我们每个人活在世上,都有自己的经历,都被命运所限制一只青蛙是无法和它谈海的,因为受限于空间夏虫不能和它谈冰,因为受时间限制偏激狭隘的人是无法和他谈理智的,因为他受到礼教的制约我们的身体有界限我们用眼镜能看到的,用耳朵能听到的,用皮肤能感觉到的都是有限的只有我们的心念是无限的,我们才能安心
张开新年,于是我们在北海看到了一个坤,那个摇号角的上了九万里,完全万里无云,碧空如洗山上有神人,乘云飞龙,游四海看到苹果落在牛顿头上,一道光穿过以太海这就是心灵的魔力在空间的尺度上,个体很渺小,在时间的尺度上,个体很短暂,在知识的尺度上,个体很无知
在理解了这一切之后,我们也许就能找到三个终极问题的答案:痛苦的消解,对死亡的恐惧和生命的意义。
知道自己无能为力,就可以将就居安思危,不能入悲入喜——痛苦的化解。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为生,散为死死亡只是回家,回归一切看透这些,才会珍惜天地间的无限美好
享乐——人生的意义。
宗教和哲学提供了他们自己的好模板但关键在于我们自己没有智慧,就没有办法智慧是我们的天性虽然很丰富,但是可以追求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