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瞭望智库发布《2021年百城千街万店消费指数报告——防疫常态下国内消费复苏记录》。《指数报告》指出,2021年,我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各地提振消费措施逐步引导居民消费和实体商业走出疫情影响,进入复苏曲线。疫情带来了消费规模的巨大冲击,但同时也带来了消费场景和模式的迭代更新,催生了一系列“新消费”产业链。
指数报告指出,整体来看,疫情对各个城市街头的影响似乎只持续了一两个季度的短暂时间,随后就进入了恢复阶段。尚未弥补的消费规模缺口,主要是由于疫情反复、多点引发的线下餐饮娱乐行业的萧条。
指数报告收集了天津、重庆、武汉、郑州等新一线城市8个代表性街道2019年初至2021年底的季度销售数据,发现这8个街道的季度销售额度和季度销售成交套数的峰值多出现在2019年第四季度,低谷多出现在2020年第一季度。此后,消费呈现恢复趋势,但除了苏州周放路,其他七条街都没有恢复到疫情前的峰值水平。从其他季度指数报告选取的其他街道情况来看,2021年一、二季度有少数街道已经超过疫情前峰值,但上升趋势并未保持。
专家分析,就个人而言,消费很大程度上是被动减少的。一旦达到防疫平衡,就可以恢复消耗,没有明显的时滞。
《指数报告》指出,如果消费规模的变化是主导性的,那么消费结构的变化相对是非主导性的,包括消费品、消费渠道和区域经济结构的变化。
该指数报告随机抽样了2021年GDP前100个城市约100万居民的信用卡消费数据,设置了300多个数据标签进行分析,得出了2021年居民消费健康的具体表现,并对城市进行了综合排名。天津、上海、北京、杭州、成都位列2021年健康消费20强城市榜单前五名,整体表现良好。其中,一线城市更为突出,尤其是北京和上海,每个季度都名列前茅。以杭州、南京、重庆为代表的新一线城市,部分指标表现较好,部分指标表现相对落后。
《指数报告》分析认为,消费结构的变化不仅体现在个人消费结构上,还体现在不同城市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观念的差异上。数据分析表明,随着宏观不确定性的增加,一线城市居民的“不安全感”可能更强,意识形态变化更快,更有能力和渠道及时调整收入和消费结构。但新一线城市消费基础和基础设施发展迅速,人口净流入量巨大,农民工和流动人口需求不稳定等因素。前期部分互联网金融机构引导的“先消费,后赚钱”、“拆东墙补西墙”的不良消费观念,对新一线城市居民的影响相对更大。
此外,指数报告还指出,消费下沉的政策为三四线城市的消费扩张提供了绝佳的土壤。随着共同富裕、数字经济、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不断推进和实施,以社交电商、带货直播为代表的新型消费形式逐渐成为主流,使得三四线城市的“小镇青年”、“自由职业者”等群体有了消费升级的思路和途径。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